第(1/3)页 果不其然,他这边刚让人在一些社交场合露了点口风,三菱银行便第一个找上门来,三和银行跟东海银行、第一劝业银行的代表也相继前来拜访加藤荣治。 最后加藤荣治选择了跟三和银行进行合作。其实他一开始的合作目标是定在诸如北海道拓殖银行这样有实力的地方银行。而不是三和、三菱这种大型的都市银行。 霓虹的银行业算是发展得相当早,到现在基本上已经可以说是一县一行。 东京、大阪这样的大都市就不用说了,像爱知县、神奈川县这种经济较发达的县,有两到三家城市商业银行都不奇怪。 上溯到明治初期,由于霓虹缺乏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所拥有的长期稳定的产业,和技术发展过程,因而形成了比较畸形的产业结构。 一方面重工业特别是造船、钢铁、轻金属等部门依靠国家的扶植而迅速发展起来。另一方面半封建的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中小企业遍布全国各地。 有点类似种花家那边搞的洋务运动。 这种双重产业结构的存在也使得银行业形成了少数大银行与众多小银行并存的局面。 少数大银行是以财阀为依托发展起来的。地方的中小银行则大多是小型机关银行,或由地主经营的高利贷“银行”。 以财阀为依托发展起来的大银行,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是作为财阀家族及关系公司的出纳机构而存在的。 因为在财阀企业内部部门比较齐全,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来实现高利润率。所得利润一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另一部分剩余资金,则存入财阀银行。 在能够实现自我金融的条件下,是无需从其他银行借入资金的。这就将地方的中小银行排斥在资金吸收机构之外了。 被排斥的地方中小银行,只能将缺乏实力的中小企业作为自己的融资对象,成为信用机构中最薄弱的一环。 1920年的经济危机,首先冲击了地方中小银行。或倒闭,或被大银行收买或与大银行合并,剩下的也如履薄冰。 1927年霓虹国内发生的金融危机,以及由鹰酱纽约股票市场崩溃开始,继而波及到全世界的经济危机,再次给霓虹的中小银行带来沉重的打击,大批银行倒闭。 于是,地方银行开始纷纷放弃过去那种,向特定事业提供资金的类似机关银行的经营方式和易被本地区的政治形势所左右的作法。而将侧重点放在独立自主经营上。 为提高地方银行的信用和竞争能力,三十年代当时的大藏大臣马场提出了“一县一行”的主张。 战时的金融统治使这一主张得到贯彻到战争结束时的四十年代,地方银行真正实现了“一县一行”。 战后作为经济民主化政策的一环,霓虹放弃了“一县一行”的主张。于是出现了有的县几家地方银行并存的现象,形成了现在的格局。 但地方银行的实力依旧远远不及都市银行。 前阵子苏珊娜·卡比专程为银行的事情飞来跟他磋商,两人在经历一系列深入浅出与唇枪舌剑的戳商后,加藤荣治现在已经基本放弃了直接成立一家外资银行的念头。 主要是各种手续很麻烦,颇有点远水解不了近渴的感觉。 现在东京、大阪能如雨后春笋一样地出现那么多外资银行,大都是因为人家之前就已经在跑程序了。等到金融自由化一到位,立即就能开张营业。 那他便退而求其次地寻求尽可能地控制一家现有银行。通常只有都市银行在霓虹才会被认为是商业银行,因为他们实力雄厚,背后大都有大财团的支持。 这点已经维持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你现在想进场摘桃子,可不是光有钱就行的。所以加藤荣治原先的目标便是那些比较有实力的地方银行。 那为什么最后他却接受了三和银行的橄榄枝呢? 原因很简单,三和银行肯给的太多了。 霓虹的几家都市银行基本上都是上市公司,而作为上市公司,对于加藤荣治想要入股的想法就不会有太大的抵触。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