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还不是那种硬宣传。 彭之行就问:“《热带雨季》这个文艺片定档在国庆节档期上映,确实还是挺少见的,为什么会这样选择?” 陆严河笑着说:“这是宣发公司决定的,不过,我觉得他们这么做也挺有意义的,确实,大家首选肯定还是想要去看一些感官上更有刺激性的电影嘛,《热带雨季》也不是冲着国庆档的票房的前三名去的,这是一个很大的档期,容得下更多的电影,也许一百个去看电影的观众里,只有一个想要安安静静地看一个讲故事的片子,但在国庆档这样大的观众流量下,也是很可观的。” 彭之行问:“你对《热带雨季》的票房有什么样的期望?” “当然是越高越好啦。”陆严河说,“不过没关系啦,电影没有回本压力,无论是制片方,还是它在中国的发行方,都早就已经回本了。” “是吗?”彭之行很震惊,“为什么?呃,我确实知道一些,但具体是怎么做到的?很多观众可能也都不知道。” “其实电影并不仅仅是简单地靠院线票房盈利的,尤其是文艺片,很多人都以为文艺片就大概率是亏本的,其实不是这么回事。”陆严河说,“就以《热带雨季》为例,它虽然还没有上映,据我所知,它已经卖出了国内的网络播放权、电视台播放权,还有包括额外付费点播,包括还有一个商务合作。” 彭之行问:“是大部分文艺片都可以做到这样吗?” 陆严河摇头:“也不是,这个就要看发行方的发行渠道,包括这个电影本身受市场关注的程度。正常情况下,一个普通的文艺片可能只有院线票房收入,国内视频网站和电视台的版权收入,再加上一笔海外发行收入。” “那按照我的理解,其实还是要有像你这样的大明星主演,其实文艺片才能获得比较大的关注。” “其实也不是。”陆严河摇头,“在我们国内有点过度依赖院线票房,过度依赖明星,实际上是因为我们国内电影市场发展得很晚,到目前也就二三十年,所以,很多的收益渠道,并没有一个足够的时间去发展,去做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你像DVD,虽然现在流媒体崛起,在我们的理解中,其实这已经没有什么人买的,但在欧美,它从家庭娱乐收入,慢慢地转型,开始变成了一个面向影迷群体的、昂贵的收藏品,就像现在的黑胶唱片,虽然销售数量小了,但产业转型之后,销售价格却成了收藏品的价格,它们仍然找到了新的方式,继续延续碟片这一形式,对电影方来说,当然也仍然还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但是在国内,本身DVD这种市场就没有真正大面积地打开过,有一段时间它蓬勃发展,是盗版,所以,要说产业转型,说实话,它一开始就没有完整地建立起来过,更不用说转型了。” 大家听着这些,点了点头。 “实际上,中国的市场非常大。”陆严河最后说,“这个行业现在很多人只能去一遍遍地复制一个成功盈利的模式,却无法开发新的盈利模式,导致电影的盈利渠道,非常受限。” “那灵河现在做了什么?灵河的电影,除了你刚才所说的那些,有别的盈利模式吗?”彭之行问。 这是他真的很好奇的。 陆严河笑着对镜头说:“这些太专业了,节目的观众也未必想听,你们尽量剪掉吧。” 说完这个,陆严河才介绍。 “我们做了很多的尝试。比如,商务合作,像《情书》,我们就跟咖啡、零售等十几个品牌进行了商务联名合作。像《胭脂扣》,其实大规模放映结束以后,我们一直在各个地方做特别观影活动,一场下来虽然只有几万元的票房收入,但是我们一年能够做大约一百多场。 “不仅我们组织,我们灵河的版权运营部门,其实也在不断地给一些活动授权电影播放,当然,这是主动去谈的,以前大家是没有这个意识的。 “像有的城市做中元节活动,我们会主动去谈,在这个活动里做《胭脂扣》放映。 “你知道,类似这样的各种各样的主题活动是非常多的,关键是有没有人有心去沟通这样的合作,去拓宽电影的运营范围。” “也是因为这些电影本身就很经典。”彭之行说。 陆严河点头:“其实经不经典的另说,现在的电影公司,谁家手里没有一些经典片子的版权,但问题是整个行业都在追逐头部,都只盯着那些卖了几十亿票房的电影,大家都想着一口气吃一块大的。我说的这些,大家未必不知道,但在他们眼里,这都是蝇头小利,不值得做。” “其实我听下来之后,我觉得你说的这些,确实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彭之行说。 陆严河点头。 “但这才是常态,不是吗?”陆严河说,“你看,《武林外传》在江芝打造了一个七侠镇,专门请编剧写新的剧本,招募演员做实景演出,从筹备到正式开放,好几年的时间,人家没有赚快钱,也不是只打算利用这个剧的热度,赚一两年的热钱,所以,他们慢慢就做出了口碑,很多去过的人都在夸江芝的诚意。” 陆严河笑了笑,“其实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一点,你知道很多人都问我,为什么灵河做的电影,都是这么小成本的电影?好像灵河的电影,也不是不能卖出大票房来,比如《情书》,你知道,有很多人想让我做《情书2》。” “我理解你为什么不想做《情书2》,但我确实也很疑惑,灵河为什么不做大片?”彭之行说。 “因为没有这个实力。”陆严河直言,“我不希望灵河成为一个被别人影响的公司,所以,这家公司没有任何融资,也不接受股权交易。那实际上,这就是一家很小的公司,只是阴差阳错地做了几个成绩很不错的作品出来,它的本质还是一家小公司,做大片,成了当然是好的,要是没成呢?亏了呢?一部片子几个亿亏进去,那这个公司就直接可以关门了。” 其他人若有所思。 “我不想一口气吃成一个胖子,我也认为,多大本事端多大碗,一步一步慢慢来,积少成多,最关键的是,只有每一步都扎扎实实地走了,你才不会因为走得太快而摔跤。 “这也是我认为灵河为什么要尽可能地拓展它版权运营范围、收入来源的原因,哪怕很多时候,它就是一点蝇头小利,没关系,多一条路,多一点有备无患。” 陆严河的话让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 这已经超越了一个艺人需要了解的范畴,可是,这又让他们都有所启发。 每一个艺人,其实都是一个小公司。 他们就是这家小公司最核心的商品。 陆严河所说的这些行业问题,又何尝不是他们作为一个明星艺人在包装运营中遇到的问题。 他们陷入了同样的怪圈,同样感到一种“内卷”式的同质化营销。 也同样,他们的事业规划和策略,都是冲着那个一口气能吃下一大块的方向去做的。 没有积跬步以千里,也不再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力量。 宋林欣忽然感慨。 “我突然在想,这几年,我写了不少歌,其实都陷入了一个怪圈,每一次拿出一首新歌,如果没有得到正面的反馈,或者是平台数据不是很好,就会质疑自己,会变得焦虑,然后这样的心情就会让我更焦虑下一次的创作,下一次拿出来的作品,有多少歌迷会喜欢?这是不是又是一次我自嗨的创作?” 苏晓惊讶地问:“你的歌已经很火了,你还会这么想吗?” 宋林欣点点头,转头看向秦智白。 “你会吗?” 秦智白摇头,“我不管别人的评价,我只写我想写的歌。” “你也不会因为写的歌反馈不佳就焦虑?”宋林欣问。 秦智白:“不会,现在已经比我预期的要红了,我不想这么红。” “……”宋林欣一时有点不知道该跟秦智白说什么。 颜良一笑。 “秦智白他从出道开始就没有想要大红大紫,你从他这里找认同感,找错人了。” 宋林欣:“我还以为他改变主意了呢。” 秦智白从出道开始,就是一个只想做音乐的歌手。 除了《年轻的日子》,他的工作基本上全部跟音乐有关。 而且,他也很牛,在影视OST这么火的当下,他几乎不接OST。 宋林欣跟他同为歌手,但两个人的路线却很不一样。 宋林欣还是更加主流、大众的路线,秦智白就比较走小众、独立、非传统明星化的路子。 主要是秦智白家里太有钱了,他没有一点生存压力,进演艺圈纯粹就是为了梦想。 宋林欣马上说:“那你回头录《中国好歌曲》这个节目,你能体会那些学员们想红、想要赚钱、想要改变人生的心情吗?” 秦智白反问:“我为什么要体会?我只需要帮助他们创作出更好的歌来就行了。” 宋林欣一时哑口无言,因为她发现秦智白说得很对。 她无话可说。 - 每一次录《年轻的日子》,陆严河就会觉得,人和人之间真的太不一样了。 就算是看上去性格相似的人,最终也有天差地别的差异。 但是,天差地别的人,也会有共性。 在《年轻的日子》这一群人中,陆严河感受到的共性,是都有一点“理想主义”。 大家的身上都还保留着一些非世俗的东西。 而且,最重要的地方是,到目前为止,大家都还愿意把他们之间的连接——《年轻的日子》这档节目,视为一个重要的存在,并努力地维系下去。 录到第六季,大家在这档节目的录制过程中,几乎都最大可能地放下了戒备,不去在意镜头。 这是他们和节目组之间慢慢培养出来的信任。 即使他们说错了一两句话,在剪辑的过程中,李真真也会把那些可能会引起非议的话给剪掉,而不是保留在正片里。 节目一定是非常保护他们的。这也是节目的调性,即使有争吵的时候,也一定尽量呈现多个视角,而不是恶意偏袒每一方,制造话题。 所以,陆严河到现在还这么喜欢录《年轻的日子》,就是因为大家都不怎么装。 等于是一群认识很久的人,有机会坐在一起,聊聊近况,玩玩游戏。 吃过晚饭,他们就一起回住的地方,洗漱休整一下,从综艺节目转变为“真人秀”模式了。 进入房子以后,节目组的人就会从他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一切都是他们自己来主导。 陆严河和颜良坐一辆车。 他们在车上跟李治百通了个视频电话。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