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六章 灵河的定位-《择日走红》


    第(2/3)页

    毕竟,国师的电影属于乍一看上去很好学的片子,看上去但凡有点基础,也能照猫画虎地拍出来,毕竟他的电影不是那种肉眼就能看出技术难度的片子。

    但是,如果他的电影真有那么简单的话,真的只是靠大场面、靠画面取胜的话,他也不可能在国师的位子上屹立这么久而不倒了。

    所有的艺术电影,最后一定比的是内功。

    陆严河不怀疑王重能够把这部电影的批判性拍出来,他就是好奇,王重会赋与这部影片多少“鬼气”。

    王重片子有“鬼气”,可不是鬼才的鬼。

    而《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电影,又恰恰是一部看着写人、实际上院子里的那几个女人,过得仿佛就像一只鬼一样的电影。

    陆严河总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看到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会少一点原版的写实感,多一点“鬼泣森森”。

    就像《三山》那样。

    陆严河真的也是自己做了创作者以后,才由衷地感受到一件事——

    创作这种事情,太私人了。

    除非你真的能完完全全地摆平心态,站在一个商业化创作的角度去创作(这往往还存在你以为和实际情况的差距),否则,任何的创作,都无法摆脱创作者本身的审美偏好。

    装不出来的。

    如果说,陆严河以前对于复制那些成功作品的态度是尽可能地复制出原样来,现在陆严河已经接受了,不可能原样复制的,同样的剧本,每个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陆严河现在只尽量做到,原作最成功的地方,一定要保留下来。

    对《破产姐妹》来说,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关系的设定,以及这部情景喜剧最大的特点,就是两个女主角和她们身边那些人,截然不同的价值观碰撞出来的喜剧效果——但是,底色却是,再不同,但他们都是真实的人,也是温暖的人,嘴上再毒舌、刻薄,也始终接受每一个人。

    对《大红灯笼高高挂》来说,就是“吃人”和“异化”二字,这是这部电影文本,最大的主题二字,而点灯与敲足两个意象,同样保留着。

    这真的是需要时间和经历才能真正想通和接受的一件事。

    不然,跟前作比,总有不一样,总有差别。

    陆严河越来越明白,比起看这看那,为什么越牛的人,他们越看人。

    就像很多最后成功的企业家,有些投资大佬,投了一次,砸了,还投,还砸,一直投到第四次、第五次,人家成了,投资不知翻了多少个番。

    创作领域,更是如此。

    能拍好电影的人,只要他不瞎来,基本功肯定是在这里的。陈大导演后面的电影,就算骂声依旧,却跟骂那种圈钱之流的烂片是不一样的骂,本质上,大家还是认可陈大导演的电影审美的,不认可的是他往电影里塞的某些价值观。

    -

    陆严河在想的是,如果《大海啊我呸》拍得还不错,是不是可以也往电影节送?

    当然,主竞赛单元是不敢想了。

    他想的是其他的单元,非竞赛单元也可以。

    他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这一次跟邬驰打交道,加上他看到的一些素材,让他觉得,邬驰其实跟他知道的昆汀、朴赞郁这些导演一样,他们绝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众所熟知的电影节文艺片导演,甚至他们的很多作品其实都很商业,但他们有着自己独特风格,是作者型导演,所以,一样受电影节的青睐。

    所谓自成一派。

    陆严河是觉得,邬驰给了他这样的感觉。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