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救赎(下)-《重生于七十年代》
第(2/3)页
现在没人作声,他们已经知道王杰想说什么了,发问的《芝加哥论坛报》的记者更是摸着鼻子看向别处。
“救一人如救全世界!”王杰双手一摊,肃穆得仿佛在祈祷。
然后啪啪的声音响了起来,虽然掌声不大,鼓掌的也不多,却在影院门前显得异常的刺耳。
北美的大部分主流媒体,都控制在犹太人或者犹太裔手中,媒体所能起到的引导作用是巨大的,尽管有不少别有用心的人,发出了质疑这部电影的声音,却无法影响主流媒体对它的评价。
反纳粹反希特勒在西方是最基本的政治正确之一,没有哪个知名人士敢冒着被主流社会抛弃的危险,公然发表言论否认大屠杀的存在。
那些质疑的声音,不过就是拿奥斯卡·辛德勒的生活作风来说事,称他是个奸商和花花公子,拯救犹太人的目的并不纯良。
然而,电影是对奥斯卡·辛德勒进行了美化,但无论怎么样,作为一名纳粹成员,他拯救了上千名犹太人总是事实。
在美国,生活着大量的犹太人和犹太裔,有许多就是当年从欧洲逃亡而来,全美犹太人协会也是北美最有影响力的组织之一,在他们的全力推动下,《辛德勒的名单》的风潮,迅速在全美蔓延。
不少名人在接受采访时,都被问到了对这部电影的看法,这些人没有一个是傻子,自然是交口称赞。
以色列第一时间引进了这部电影,同时发来邀请函,希望王杰能参加电影在耶路撒冷的首映式,但王杰还是婉言拒绝了,毕竟在他的印象中,耶路撒冷可不是很安全的地方。《辛德勒的名单》终于在92年暑期档正式上映了,在已经做了大量前期宣传,获得无数人的关注的情况,顿时获得了无数的好评。
“斯皮尔伯格再次展现了他的惊人才华,他用一部黑白电影做到了那些彩色电影所没有做到的事情,让那些质疑他的人通通闭上了嘴巴。”——《洛杉矶时报》
“沉重、压抑而又带着希望,这是部关于人道主义的杰作。斯皮尔伯格不再充满想象力,但他却带给观众一部难受的却不得不看下去的作品。”——《好莱坞报道》
“救一人如救全世界,担任了《辛德勒的名单》制作人的威廉罗斯柴尔德王的确没说错,虽然我依然坚持历史上的辛德勒动机没那么单纯,但我同意这是部杰作。”——《芝加哥论坛报》
包括言辞犀利,再好的电影都喜欢损上两句的影评人罗杰·艾伯特,也在自己的专栏里对这部电影大加赞赏,并给出了自己的大拇指。
“自从60年代起电影开始有了色彩,黑白电影虽然没有完全消逝在银幕之上,但也已经完全沦为了个性的表演之地,导演们制作黑白电影更多的是为了展现自己的独特口味,因为色彩越多能表现的东西也就越丰富。但斯皮尔伯格现在却突破了这个限制,虽然《辛德勒的名单》只有两种颜色,但我们却能看到比黑白更多的色彩。当独臂老人被打死在雪地上的时候,流出的鲜血和雪地形成的强烈对比的时候;当集中营的妇女们为了让自己苍白脸色看起来红润一些,以避免被纳粹挑出去,不得不刺破手指将鲜血涂抹在脸上的时候;当集中营的孩子们为了躲避纳粹的搜捕,而躲到厕所下面的粪坑的时候;当妇女们赤裸着身体,在集中营里不断跑着圈的时候。虽然仅仅只有两种颜色,但产生的震撼与冲击却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彩色所无法带来的沉重。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