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道德真经-《吕不韦》


    第(2/3)页

    陈政弹落外面厚厚的一层尘土,迫不及待得抽出了里面的竹简,展开看时,只见手指宽窄的竹片用细细的牛皮绳子连接着,上面密密麻麻尽是战国小字,那牛皮绳子显然已是磨损厉害,看来这竹简曾经被人无数次的展开阅读,这究竟是本什么书呢?

    陈政随意的辨认着里面的只言片语: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What?陈政心中陡然一惊,再看时: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秦国大兵听陈政念着,便走了过来:啥到不到的,闻到没闻到?这满屋子的霉气当然闻得到了,是吧先生?哈哈哈哈!

    陈政看了看那句“下士闻道,大笑之”,斜眼看着黑眼圈儿,这尼玛就是说你呐!

    那大兵瞪着两个黑眼圈儿也是呆了片刻,谁敢说我?!谁敢说我?!这书是谁写的?!

    此时陈政将竹简里的内容和书架上刻着的“尹”字联系起来,再仔细分辨第二个字,突然茅塞顿开,这两个字不就是“尹喜”嘛!

    陈政虽然对《道德经》的内容也是支离破碎、一知半解,可眼前的竹简分明就是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无疑。

    《道德经》?尹喜?陈政瞬间豁然开朗。

    陈政把另外四卷竹简拿下来一一打开,果然,五千言的《道德经》就存放在这函谷关的僻静角落。若不是上天派来一只神鸟,没准儿哪天就被小恬恬取暖用了,那岂不是暴殄天物?!

    想当年,老子乃是周王室的藏书馆馆长,相当于藏经阁的扫地僧吧!反正是把周王室所藏的天下之书看了个通透无遗。随着周王室的没落,再加上王室内斗不断,老子看破红尘,了无牵挂的辞了官职,骑着一头青牛西去了。

    偏偏当时函谷关的关令尹喜也非等闲之辈,竟然夜观天象,发现东方有紫气飘来,知道有圣人要途径函谷,果然让他等来了仙风道骨、须发皆白的老子。尹喜得知老子要独自西游,愣是拜托这位圣人写下了洋洋洒洒五千言的《道德经》,成为了老子留在世上的唯一著作。如此说来,尹喜也是为历史做出过重大贡献之人。

    若干年前,孔子拜见老子临别之时,老子对这个未能参悟天地大道,还在功利、仁义当中纠葛的人表述了一番忠告:“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

    老子能对孔子说出这些临别赠言,起码说明他们两人的频道还是相对于常人更加接近的,也说明老子认为孔子是值得点化的。

    不在一个境界的人,频道是不通的。你活在你的世界,他活在他的世界。即使你发自肺腑、出于善心的发出信号,另一个世界的人也接收不到。没准儿,你驾驶着飞碟从外星来到地球,奉劝地球上的宇宙原始人们不要拿石头、拿标枪、拿RPG、拿导弹互相打了,可人家却认为你多管闲事儿,把黑漆漆的炮筒对准你呢?!所以老子说,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跟那些一辈子睡不醒的人,废什么话呢?!说话的对象如果搞错了,即使你说得再是至理名言,结果也是横遭指责、自取其辱。该闭嘴时就闭嘴,该飘过时就飘过,即使不是圣人,那也不失为一个明智的人,一个聪慧的人,一个有脑子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等动物的人,一个有益于世界的人。

    知鸟能飞,知鱼能游,知兽能走的孔丘,至于龙,却不知其所以了。真正的圣人,可以千变万化,如曹丞相所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老子,就是那条千年游动于天地间的变化莫测的真龙吧?!

    “吕先生,我问你呐,这书是谁写的?你发什么呆呢?”秦国大兵一拍陈政的肩膀。

    陈政猛地回过神来:“哦,这书是老子写的。”

    那大兵把眼一瞪:啥?你写的?别吹了,莫说不是你写的,就算是你写的,你也不能自称老子吧?!你咋跟那两个瘦猴儿门客一般口气呢?!

    你误会了,这书不是我写的,是老子写的。

    哎呀!你还敢自称老子?!你再这样,我可要翻脸了!

    陈政也是刚琢磨过味儿来,哎呀呀,这事儿怨我,这不是老子写的,是李耳写的,这总行了吧?!

    “你还自称老子?!”那大兵用手一指陈政,已是气得微微颤抖,双手拧成了拳头。

    你误会了,这书是李耳写的,他的尊称是老子,跟我没有半毛钱关系。

    这是什么人?怎么尊称老子,岂不是沾光没够儿?

    好吧!还有人尊称孙子的,你听说过没?

    孙子?还尊称?真是奇怪。那先生说说,这世上可有尊称自己是儿子、败家子的吗?

    “没有这样的尊称,只有爱称。”没文化可真可怕!

    陈政把书架上的五卷《道德经》都拿了下来,抱在了怀里,如获至宝的感觉比揣着和氏璧还兴奋。

    那大兵一看,先生准备把这些竹简烧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