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那一日的傍晚,如果不是夜色落幕,如果不是周围已经聚集了太多的学生,作为一院之长的辰隆邦或许仍旧不会选择离开。 对于机械设备的执着与认真,辰隆邦是胡小鹏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深感钦佩的人。 而对于机械设备的能力与认知,辰隆邦也是让胡小鹏第一个,同样也是唯一一个彻底让他心服口服的人。 因为当时那些机械设备都是袁天顺在不了解情况的背景下搬到的车中,其中虽然有个别已经完成,达到了胡小鹏最初的设计目的,但绝大部分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不是遇到难题,暂时还没想到攻克的办法,就是胡小鹏干脆早已放弃,认为不可能实现的东西。 但就算是这样,面对这些难题,面对这些胡小鹏早已放弃的机械,那一晚辰隆邦竟然都一一给出了解决的方案,虽然后续仍旧证明辰隆邦的解决方案也并非完全奏效,但那本厚厚的笔记本,却给胡小鹏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甚至就连那些胡小鹏自认为相当满意的机械,辰隆邦竟然也挑出了不少的毛病,认为仍有一定的提高可能性。 可以说从那时起,就算胡小鹏还没有真正进入东南大学的时候,辰隆邦对于胡小鹏的严苛程度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不单单是入学后不能有缺课翘课的情况发生,每日还必须到辰隆邦的实验室与东南大学的机械社团中报道学习。 或许机械社团还好,毕竟是兴趣社团,不仅是机械学院的学生可以报名参加,就连其他专业学院的学生也是如此,但是辰隆邦的实验室呢?这可就与兴趣社团大不一样了。 要知道辰隆邦不仅是一院之长,同样也是名至实归的教授与硕博导师,而能够进入辰隆邦实验室的学生,哪一个不是硕士与博士这些让人膜拜的高材生? 可偏偏胡小鹏却仅仅是一位本科生,而且还是在读的本科生,相信要不是辰隆邦给他开了特权后门,单凭胡小鹏那可怜的学位,根本不可能出现在这所实验室之中,更不可能有机会接触到那些让辰隆邦都绞尽脑汁去想办法攻关的难题。 而在这段时间里面,胡小鹏绝对是整个东南大学最为忙碌的人,几乎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整日不是在去往班机与社团的路上,就是身处实验室之中,就连吃饭这种被胡小鹏相对看重的事情,大多也只能选择在校内的通勤班车上面解决。 奔波,疲惫,无数待解决难题,压的胡小鹏几乎喘不过来气。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短短大半年的时间里面,却让胡小鹏受益良多,尤其是对于曾经处于自学状态下的胡小鹏而言,也终于有了更加完善的系统学习,甚至于父亲笔记中所记载的许多搞不懂的关键节点,也可以从辰隆邦这位几乎无所不能的院长口中得到了最终的答案。 而这一切所付出的代价,却是对胡小鹏的极度不公平的待遇,这不仅表现在他需要不断奔波在课堂与实验室,同样也表现在辰隆邦在对其他学生与胡小鹏的差别对待上面。 因为如果是在满分一百分的情况下,其他学生如果能够达到六十分,那么辰隆邦就会心满意足,甚至毫不吝啬夸赞之言。 但是对于胡小鹏来说,即便他很可能已经达到了满分,那么也很难得到辰隆邦的夸赞与满意,就好像胡小鹏所应该达到的不只是满分,而是应该超额完成一样。 即便在胡小鹏看来,辰隆邦其实也不过是在吹毛求疵,因为面对胡小鹏所搞定的课题之时,很多时候其实连辰隆邦自己也挑不出什么问题与毛病。 当然,辰隆邦对胡小鹏也不是一味的批评,尤其是当胡小鹏拿出一些异想天开的小玩意,以及提出一些在外人看来天马行空的推论之时,好奇的辰隆邦也会连连称奇,甚至不排除会各种惊叹与夸赞,就像是今天辰隆邦面对这套秘钥系统时的评价一样。 至于最终辰隆邦会怎么样去评价,是能坚持到底的好评,还是再次找出问题而给出修改意见,那就不是胡小鹏能够知道的了。 走出机库,除了那两名仍旧站在门前负责看守的机安军人外,视线之内并没有看到任何其他机安军人的影子,就连李凌菲与那名林少尉也不知道去了什么地方。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