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清君侧-《窃国》
第(2/3)页
众人纷纷抬头观看赵逸,等待着赵逸的回答。
赵逸轻笑一声:“伯来不过是一介武夫,圣上在位,伯来自然听从圣上旨意,若是圣上驾崩,伯来自当竭心辅助新君。”
清君侧就是比逼宫好听一点,成功了或许享受一段时间荣华富贵,若是失败了,这可是诛九族的大罪。
赵逸这话已经说的很明白了,想让他出兵,除非是有皇帝的旨意。这些大臣摸了摸鼻子,心说若是有皇帝旨意,就不用苦口婆心的对赵逸说教了。
他们说那些话,是把赵逸往忠君爱国的贤臣里面推。这话说的倒是忠君爱国了,但是和自己的目的没有丝毫关系。
何进虽然贵为大将军,可毕竟不是皇帝。他虽然与皇甫嵩与朱儁交好,不过两位将军已近五旬,所以赵逸这种少年英才,是何进重点拉拢对象。皇帝正值青年春秋鼎盛,而十常侍正受宠,此时还不是动手时机。何进脸色稍微缓和一点:“伯来初涉朝廷,不知道十常侍外戚族人的危害,待过得两年你就能体会到了。此事我们容后再议。”
赵逸从何进府回家的时候,天色稍晚。何进看到赵逸离开,询问了一下在场人对赵逸的看法。众人苦口婆心的说明情况,赵逸竟然不理不睬,让这些人对赵逸的印象很不好。
“赵逸力破黄巾贼,我们还以为他是个有报国之心的将领,没有想到却是一个明哲保身之徒。”一个大臣轻抚胡须哼了一声,他们先前看到的只是奏报内的赵逸,第一次看到现实中的赵逸让他们有些失望。
“张大人说错了,他是有报国之心,但却只是愚忠。行军打仗或许可以,但是却没有政治目光。”
何进没有在乎这些人的看法,而是扭头询问了一旁沉默不语的司徒校尉:“本初,你观此人如何?”
袁绍长身而起嘴角露出一丝微笑:“现实中的赵逸比之奏章内的更难对付。”
“哦?此话怎讲?”何进诧异的询问了袁绍一句。
“几位大人只看到了他的言辞,却并没有看到内里。若是寻常人听到将军询问如此重事,定会十分惶恐,权衡利弊思考良久。但是赵逸不然,虽然他也面带惶恐,却并没有思考。将军说完,他几乎是立刻就说出了自己的回答。而且回答也是模棱两可,让人摸不清他的真实意图。可见他必定事先想过对策。可见这人心机深沉。”袁绍语气深沉的说明赵逸想法。
“赵逸与卢植交好,卢植却因得罪左丰,被十常侍罢官。十常侍乱政之事,赵逸必定早已知晓。之所以没有表露动向,这说明赵逸权衡未定。”袁绍好像看穿了赵逸的想法,将赵逸的伪装一层层揭开。“此事非同小可,若是失败,必定累及家人,赵逸权衡不定也很正常。”
袁绍的话,让何进脸色好看一点,既然赵逸权衡未定,那就说明此刻赵逸既不会倾向自己,也不会倾向十常侍。现在时机还没有成熟,何进对赵逸还可以慢慢拉拢。
原本以为将目前形势说给赵逸,赵逸就会为自己所用。“赵逸目前还是太弱,让他再长大点吧。”何进眼睛微微一眯。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