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从古至今,乃至于相当遥远的未来,没有任何组织形式能够解决这种依附于权力根须上的细小溃烂,因为人性的自私只能想办法遏制,不可能根除,真相信乌托邦那纯粹是失了智。 所以民间的监督极有必要,但是监督者带着立场去肆意扩大化,后果远比那点微小溃烂更严重。 在重重的外部压力之下,一旦跟着节奏走,分散精力哪破哪补焦头烂额,则大势去矣。 幸好咱家的管理员兼具历史智慧和战略定力,轻易不会被带歪,只犯小错不败大局,否则若干年后又是一个印度般的炼狱。 中国的舆论战场纷乱了好几十年,偶尔爆出来一个学阀都有人高呼“破国药完”,只能说明狗粮吃多了就吃不下人饭,好在那时候的网友早已开智明理,不那么容易煽动了。 现在的群众,真的听不进道理,非得用粉丝对抗不可。 方星河心里暗哂,完全没有跟他们解释的想法。 一群不到事物本质的记者,只想搞个大新闻,讲深了有什么意义?对牛弹琴而已。 他只是笑笑:“停,我的态度是严刑峻法死保高考,放权仅限于特招,是小范围的,细节上的,影响极小的范畴。 而且我什么时候不稳重了?我的外号就是方稳重,做事深思熟虑……” “啊?” “哈哈哈哈哈哈!” 这帮子记者们愣了一下,随后满堂哄笑,前仰后合。 以水军头子掌控局面的能力,马上就从纠缠中脱了身。 他摆摆手:“行了,你们也有东西交差了,不相干的话题到此为止,今天可是我新书发售的日子……” 一众记者偃旗息鼓,开始采访新书相关。 “方星河,你对新书的销量预计大概是多少?” “有人喜欢就好,卖多卖少没那么重要,我又不缺钱花。” 如果是别人说这种话,记者肯定腹诽他装逼虚伪,但是从方星河嘴里说出来,没有人不服。 “那就祝你破掉上本书的记录……对了,《少年的我们》会发行英文版吗?” “不会。” “为什么?我看新书并不涉及任何黑暗面。” 方星河耐心解释道:“我们的青春和欧美人的青春不是同一个概念,文化隔阂导致了彼此之间难以理解,所以在亚洲之外发行没有多大意义。” 记者感到极大的不理解:“可是,哪怕只能卖出去几十万册,这也是好事吧?对于西方世界了解我们的文化很有益处……” 这话乍一听一定很有道理,其实非常想当然。 在欧美推广书籍,如果没有名气加成,那么条件非常苛刻。 压价都在其次,个别出版商简直是拿方星河当傻子耍。 有些人抱着捡漏的心态,打算把出版权拿下,回国之后也不必卖力宣传,靠着自然流量能卖多少算多少。 另外一些人更恶心,承诺给了一大堆,但是合同上的推广资源全是陷阱,纯粹是欺负方星河没有能力监督。 极个别带着诚意来的,又要求方星河配合他们的宣传方案,比如出席活动、上节目、制造争议,等等等等。 总之,不管答应谁,都是放自己的血给他们吸。 他们倒也不是专门针对方星河,这年月的中国作家,就这待遇。 放别人可能就忍了,没必要跟钱过不去,可你方哥忍不了,都他妈滚一边去,这书我不在欧美出版了。 当然,面对记者没有必要这么讲,现在的国人对于方星河走出亚洲冲向欧美有一种巨大期待,他们不知道这里面有多大困难多少不愉快,就只是盼着有一个人能够提振心气。 方星河不想嘲笑这种朴素的渴求,时代如此,何必苛责? 于是他稳重回道:“想要打开欧美市场,传播中华文化,青春文学不是好载体,影视才是更恰当的钥匙,这也是我想学习导演的核心原因之一。 《少年的我们》确实没有欧美出版计划,不过我有规划,或许是下一本书,或许是第一部电影,总之,世界终将认识我,并为我欢呼。 那一天,不会太远的……” 草,你可真TM稳重! 记者们得到这样有爆点的回答,终于心满意足,匆匆散去。 当天首都台地方新闻就播出了采访画面,嗯,形势大好——听到方星河的狂言,正常观众已经懒得骂了。 既不怎么挨骂,又能提振满天星的士气,可不是大好嘛~~~ 官方的评论也相当友善,艺校夸他“理智清醒睿智深刻”自然不用提,人日社长也专门撰文,写了一篇从矛盾论引申出来的社评,把方星河简单的回应充实成文章。 文章剖析了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多次引用方星河的原话,真的好爱他。 其实社会影响还挺大的,不过,不太吸粉也不咋虐粉,方哥就没怎么理会,随便他们自己玩了。 当天半夜,飞抵魔都,准备第二天的签售。 魔都的媒体又是另外一个风格,他们不像首都同行那样关心政治,爱在严肃话题上捣腾,他们特别关心方星河的收入。 “能不能透露一下,你现在还有多少钱?” 第一个问题就如此冒昧,不过方星河没有回避。 第(2/3)页